國定古蹟滬尾礮臺
滬尾礮臺是清法戰爭之後,清廷為了加強臺灣的海防建設,決定在澎湖、基隆、淡水、臺南安平、高雄旗後五處海口建十座礮臺以利防禦。
西元1886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德國籍工程師巴恩士以西式礮臺為範本督造此十座礮臺,滬尾礮臺便是其中一座。
滬尾礮臺於民國90年12月19日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目前已有完整平面修復及再利用資料;另考量極端氣候變遷對於全球環境的衝擊與影響,恐威脅文化資產安全與減損其價值,為詳實記錄及建置完整古蹟及歷史建築等文化資產現況,故執行數位典藏計畫,後續可運用於古蹟修復、管理維護和教育推廣等方面之參考。
Hobe Fort
數位典藏計畫目的
3D掃描作業,採用Z+F IMAGER 5016高精度雷射掃描儀
正門(營門):
位於滬尾礮臺南側,作為出入口,供人進出,
正門的正上方嵌有劉銘傳親題之「北門鎖鑰」門額。
甬道分隔成彈藥室及兵房,
亦可供士兵聯繫往來,彼此相通。
位於北礮座現地放置阿姆斯脫朗八吋徑模型礮
中央廣場(內埕廣場)
僅存地坪基礎及僅在西北角留存一小部分石砌殘牆
火礮是礮臺最重要的防禦設施,滬尾礮臺火礮屬於低彈道
火礮,各礮位射界與射程範圍為參考姜翔軒老師論文製作。
滬尾有兩座礮臺,一為「北門鎖鑰」
即今之滬尾礮臺。
採用Potree Viewer系統將點雲、中央兵署3D模型、3個環景影像、8個資訊解說位點整合,無需親臨現地亦能實景線上導覽認識滬尾礮臺。
圖資使用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